送出查詢


>景點介紹>回上頁

分類搜尋

淡水

景點資訊: 

淡水位處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灣大門,西元1858年開港通商,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今日的淡水區舊名「滬尾」,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帶,甚至是整個北台灣。關於「滬尾」這個名稱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原居於此的凱達格蘭族語之音譯;一說認為淡水從前有許多捕魚的石滬,在石滬尾端的村莊自然就叫「滬尾」了。而隨著港口的日漸發展,「淡水」的名稱也逐漸取代了「滬尾」。

商旅船舶的熱絡景象雖已不再,但走在淡水街道上,一座座洋式、閩式、日式的舊建築,彷彿都在訴說著小鎮的悠悠往事--從西元1629年西班牙人進佔、西元1642年荷蘭人入侵,歷經清政府的統治,以及日據時代的歷史舊事。

拜訪淡水,徒步悠遊是不錯的賞玩方式,中正路、真理街、重建街、三民街、清水街一帶,最能展現老街古風及各時期建築特色。遊客可搭乘往返淡水、八里及淡水、大稻埕間的渡輪,淡水河風情,盡收眼底。


$
破盤價限來店洽詢
  • 淡水景點:淡水老街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淡江中學小白宮是清朝時期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


    【淡水老街】

    泛指中正路一帶(從渡船碼頭附近到與中山路交會口路段),含其周圍鄰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見一些局部保留舊建築趣味的屋舍,加上古董藝品店林立,更顯其古樸風味。沿街可欣賞精雕細琢的石藝、木雕作品,店家細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飄逸優雅的詩詞字畫,以及各色裝飾藝品。


    【淡水漁人碼頭】

    完工於民國76年,陸域面積約為15公頃,水域面積約為11公頃,合計26公頃。漁人碼頭位於淡水河出海口的右岸,東有綿延的大屯山山脈,西南邊隔著淡水河與觀音山相望,由於位在淡水河最前端的河海交界處,因此視野遼闊,來到這裡可看山又可看海,一切美景盡收眼裡。


    【情人橋】

    為單塔斜張橋設計,是以流線之彎曲造型與帆船之風帆意象相呼應,最初是為串聯港區兩岸交通動線而規劃設計,在92年2月14日當天由陳總統命名為『情人橋』,橋跨距約164米、橋面平均寬5米、橋塔高49米,港內常時水位水面距橋底高約12米,夜間有白色、藍色、粉紅色、綠色等四種燈光色彩變換,曾獲學術單位台灣照明學會92年屋外照明比賽,經評定為第一名優等獎,進而擄獲不少情侶駐足。情人橋上可以看到淡水漁人碼頭的全貌,每當夕陽時分,站在漁人碼頭的最高點,可以欣賞臺灣八景其中之「淡水暮色」及「觀音吐霧」,也可以眺望大屯山,並欣賞漁人風情。


    【淡江中學】

    馬偕創辦之教會學校,中西合璧建築優美。淡江中學歷經滿清、日本、民國三代,擁有百年校史,實屬難得。淡江中學可溯源於1882年馬偕所創辦之「淡水女學堂」,此為全臺女子首學。日治時代女學堂改制為「女子中學」。1914年在牛津學堂正式創辦淡水中學,為臺灣北部較早本土子弟就讀的中學校。1925年遷往今之八角塔校址後,蓬勃發展、人才輩出。1945年後,學校回歸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一度因新法令改名為男校「淡江中學」和女校「純德女中」,直到1956年男女校才合併為今天的「私立淡江高級中學」。八角塔、女校大樓、大教堂、馬偕墓園、外僑墓園、體育館、圖書館等歷史建築座落於校園內,藝術價值高,使得淡江中學成為一座充滿人文精神的古蹟博物園區。


    【小白宮是清朝時期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


    在1862年時滬尾洋關正式設立,淡水開港通商後關務繁雜,洋關員增加,變在埔頂的『居留地租界』興建三座豪宅供洋關員居住,當地人稱為『埔頂三塊厝』。

頂部
總數0 總計$0